借電商“翅膀”農產品欲“高飛”
發布日期:2015年10月27日
瀏覽:1097次
最近幾年,不少傳統行業借了互聯網這個“東風”,很多農產品企業也不甘落后。不過,與其他行業混得風生水起相比,生鮮農產品的電商之路明顯有些崎嶇。由于農產品對運輸的高要求,加上市民的生活習慣,以及農產品自身利潤空間與電商成本的矛盾等原因,不少農產品電商從業者也在困惑著、摸索著、轉變著。
問題一
配送速度:與市民要求有點脫節
家住合肥桐城南路的市民李女士,是合肥一家企業的白領。她平時工作比較忙,在家里吃飯次數不多,但廚藝很好的她空閑下來還是會在家里做菜。為了節省買菜的時間,前不久她在一家電商平臺上訂了新鮮的蔬菜,但是卻對配送的速度很不滿意。比如我今天定的菜,“要到第二天下午四五點才能送到,我取回來的時候,感覺都不是很新鮮了。”
實際上,對于合肥大多數農產品電商來說,建立完善的配送鏈條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很多電商都達不到及時送到的水準,如果快速送到就需要高昂的配送成本,這就決定“了很多電商只能做高端農產品,消費群體的面相對比較窄。”汪濤告訴記者,對于合肥來說,農貿市場密度并不小,如果想吃到新鮮的蔬菜,可以自己直接去買,農產品電商如果不能解決配送難題,很難發展壯大。
配送以及保存的確是個難題。從景徽菜籃子來看,蔬菜雖然能在下午配送到居民自提點,但天熱時如果客人沒有及時取走,在自提點放置兩三個小時的確會影響菜品品質。吳東升今年又帶著團隊外出考察。外地有的平臺用了“‘電子菜柜’,布放在小區里,就跟超市存包柜似的,一般的菜恒溫保存,需要冷藏的就安裝壓縮機。客戶下班回來,憑條碼就能取菜。”吳東升覺得這樣的方式比較好,但是否能和小區物業達成共識,以及“電子菜柜”較高的布放以及維護成本,都讓團隊仍處在猶豫之中。
問題二
利潤空間:電商成本高難以盈利
對于生鮮農產品銷售來說,利潤空間原本就不高。要搭上電商“快車”,還會增加不少混合成本。例如,配送本來就需要成本,電商配送還要加上保鮮技術。此外,電商平臺的美工設計、日常維護、宣傳推廣等,也是一筆不菲成本。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很多農產品電商為了降低成本,只是將產品放入大的電商平臺上進行銷售,但這就難免遭遇配送不及時等“最后一公里”問題。景徽菜籃子也走過彎路,今年初其在琥珀中村開業的線下體驗店,就因為較高的運營成本而難以復制。今年5月,景徽菜籃子轉而在世紀陽光花園開業了第一家“社區電管家”,這種面積不大的店鋪僅需要一人管理,這里不提供銷售,目前僅作為產品展示,維護客戶粘度以及引導客戶網上下單購買的作用。“現在很多農產品電商都是不賺錢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農產品電商的利潤低是行業內比較普遍的現象。目前我們也還沒有盈利。”汪濤告訴記者,按照他們的估計,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預計今年底可以盈利。
問題三
產品標準:不統一且很難去界定
“前幾天在網上買了菜,哪想到送來的玉米好大一根,結果我做早餐蒸玉米時都只能半根半根的。還有香蕉,三根香蕉就一斤重了,我給寶寶打香蕉泥總是剩著,感覺還是自己去水果攤挑的適合一些。”因為朋友送了一張農產品電商體驗卡,合肥退休老師李女士嘗試著上網買了一次菜,但送來的果蔬卻讓她只想吐槽。
經常去菜市場或者超市買菜的市民會有挑選農產品的經驗:一些菜新不新鮮要通過眼睛看,手去摸,甚至部分產品要聞一聞才知道好不好。除此以外,果蔬的大小,成熟程度如何選擇等,也都會因人而異。但是這對于電商平臺來說卻是一件很難實現的事情。由于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和體系,消費者在電商買生鮮只能通過對品牌的信任。另外,不同的產品消費者喜歡的不一樣,也給農產品配送帶來難題。比如五花肉,有人喜歡瘦一點,有人喜歡肥一點。“目前在生鮮農產品這一塊,標準是什么,很難說清楚,也沒有辦法去定一個標準。”吳東升說,市民選購生鮮農產品,更喜歡眼見為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農產品電商發展的阻礙。
陶海峰也坦言,農產品電商雖然最近幾年發展很快,但并沒有一個成熟可復制的模式,大家都在探索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農產品電商沒有一個標準,市民沒辦法非常直觀的選擇蔬菜,這些可能都是未來這個行業要解決的問題。”
通過手機APP上網買菜,目前正面臨一些問題。
問題一
配送速度:與市民要求有點脫節
家住合肥桐城南路的市民李女士,是合肥一家企業的白領。她平時工作比較忙,在家里吃飯次數不多,但廚藝很好的她空閑下來還是會在家里做菜。為了節省買菜的時間,前不久她在一家電商平臺上訂了新鮮的蔬菜,但是卻對配送的速度很不滿意。比如我今天定的菜,“要到第二天下午四五點才能送到,我取回來的時候,感覺都不是很新鮮了。”
實際上,對于合肥大多數農產品電商來說,建立完善的配送鏈條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很多電商都達不到及時送到的水準,如果快速送到就需要高昂的配送成本,這就決定“了很多電商只能做高端農產品,消費群體的面相對比較窄。”汪濤告訴記者,對于合肥來說,農貿市場密度并不小,如果想吃到新鮮的蔬菜,可以自己直接去買,農產品電商如果不能解決配送難題,很難發展壯大。
配送以及保存的確是個難題。從景徽菜籃子來看,蔬菜雖然能在下午配送到居民自提點,但天熱時如果客人沒有及時取走,在自提點放置兩三個小時的確會影響菜品品質。吳東升今年又帶著團隊外出考察。外地有的平臺用了“‘電子菜柜’,布放在小區里,就跟超市存包柜似的,一般的菜恒溫保存,需要冷藏的就安裝壓縮機。客戶下班回來,憑條碼就能取菜。”吳東升覺得這樣的方式比較好,但是否能和小區物業達成共識,以及“電子菜柜”較高的布放以及維護成本,都讓團隊仍處在猶豫之中。
問題二
利潤空間:電商成本高難以盈利
對于生鮮農產品銷售來說,利潤空間原本就不高。要搭上電商“快車”,還會增加不少混合成本。例如,配送本來就需要成本,電商配送還要加上保鮮技術。此外,電商平臺的美工設計、日常維護、宣傳推廣等,也是一筆不菲成本。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很多農產品電商為了降低成本,只是將產品放入大的電商平臺上進行銷售,但這就難免遭遇配送不及時等“最后一公里”問題。景徽菜籃子也走過彎路,今年初其在琥珀中村開業的線下體驗店,就因為較高的運營成本而難以復制。今年5月,景徽菜籃子轉而在世紀陽光花園開業了第一家“社區電管家”,這種面積不大的店鋪僅需要一人管理,這里不提供銷售,目前僅作為產品展示,維護客戶粘度以及引導客戶網上下單購買的作用。“現在很多農產品電商都是不賺錢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農產品電商的利潤低是行業內比較普遍的現象。目前我們也還沒有盈利。”汪濤告訴記者,按照他們的估計,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預計今年底可以盈利。
問題三
產品標準:不統一且很難去界定
“前幾天在網上買了菜,哪想到送來的玉米好大一根,結果我做早餐蒸玉米時都只能半根半根的。還有香蕉,三根香蕉就一斤重了,我給寶寶打香蕉泥總是剩著,感覺還是自己去水果攤挑的適合一些。”因為朋友送了一張農產品電商體驗卡,合肥退休老師李女士嘗試著上網買了一次菜,但送來的果蔬卻讓她只想吐槽。
經常去菜市場或者超市買菜的市民會有挑選農產品的經驗:一些菜新不新鮮要通過眼睛看,手去摸,甚至部分產品要聞一聞才知道好不好。除此以外,果蔬的大小,成熟程度如何選擇等,也都會因人而異。但是這對于電商平臺來說卻是一件很難實現的事情。由于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和體系,消費者在電商買生鮮只能通過對品牌的信任。另外,不同的產品消費者喜歡的不一樣,也給農產品配送帶來難題。比如五花肉,有人喜歡瘦一點,有人喜歡肥一點。“目前在生鮮農產品這一塊,標準是什么,很難說清楚,也沒有辦法去定一個標準。”吳東升說,市民選購生鮮農產品,更喜歡眼見為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農產品電商發展的阻礙。
陶海峰也坦言,農產品電商雖然最近幾年發展很快,但并沒有一個成熟可復制的模式,大家都在探索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農產品電商沒有一個標準,市民沒辦法非常直觀的選擇蔬菜,這些可能都是未來這個行業要解決的問題。”
通過手機APP上網買菜,目前正面臨一些問題。
- 上一篇: 巨頭搶食萬億農村電商 物流成最大瓶頸
- 下一篇:電商三大盈利模式+六大開發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