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將使中國物流業發生深刻變革開啟新時代
發布日期:2015年09月08日
瀏覽:1011次
“互聯網+”的概念結合傳統行業,都能掀起一股新風暴。記者近日采訪發現,互聯網與物流的結合已經多點開花,通過資源整合不僅開啟了這個傳統行業的新變革,更可能使我國物流費用高、效率低的傳統局面迅速轉變。專家分析,未來“互聯網+物流”將與智能制造、金融相結合,產生更高的附加值,而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打造全新的模式則會成為企業“群雄逐鹿”的重要對策。
互聯網開啟物流新變革
2015年不斷觸網的物流業將開啟新變革。2014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要發展物流行業,同時中國制造也借此開始轉型,物流與企業的管理模式逐漸相結合,開啟了我國物流行業的新方向。2015年,“互聯網+”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物流借此成為迅速與互聯網結緣的行業。不少公司開始在“互聯網+”中尋找物流業新商機。
近一兩年來,陸續有企業推出互聯網車隊、互聯網整合物流園區、互聯網的物流交易平臺,成為以互聯網模式融入到傳統物流的商業模式,蘊含了巨大的商業潛力。在浙江嘉興,一家物流公司開發了名為“運吧”的APP產品,貨車司機或是有貨運需求的企業,可以通過此程序查詢貨車位置、加入“我的車隊”、發起運輸任務,在企業與貨車之間實現快速無縫對接,解決了物流業兩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互聯網+”與物流的不斷結合,將可能加速實現我國物流業轉型。專家表示,我國貨車平均每天有效行駛里程300公里,而美國可達到1000公里。2000多萬貨車,空載率高達40%以上,大量時間浪費在等貨、配貨上。
同時,我國公路運輸市場仍呈現小、散、亂的格局,運力掌握在貨運經濟人和個體車主手中,物流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低。這既造成車找貨、貨找車直接程序繁瑣,也造成配貨時間長、物流成本高。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此前發布的《中國采購發展報告(2014)》顯示,2013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10.2萬億元,同比增長9.3%,占GDP的比重約為17.9%,不僅高于美國、日本、德國等經濟發達國家,而且跟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當的金磚國家相比也偏高,例如印度為13.0%,巴西為11.6%。
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在于物流信息化建設,即互聯網物流的發展。重慶工商大學教授黃輝認為,傳統倉儲物流多是以“點到點”運輸為主,而現在生產經營活動更加多元化,使得傳統物流配送在運輸效率、時間成本上無法滿足需求。但在物流業和互聯網結合后,就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來協調貨物和運力間的配送關系,形成“互聯網+物流”的方式,實現物流業的變革轉型。
業內認為,物流平臺正在向互聯網邁進已在不少領域體現出來,如零擔物流平臺、公路港平臺、快遞平臺、最后一公里平臺、物流園區平臺等平臺化的發展方式都體現出各自的價值,構成了我國物流的互聯網商業形態。
高效、低價、整合——三大優勢開啟物流業的互聯網時代
投身物流行業15年的單丹丹,就在去年選擇了“互聯網+物流”的創業模式。“雖然互聯網改造了很多行業,但物流行業仍是觸網很慢的行業之一,相比其他行業,仍然很原始。不少人對物流的了解僅僅是從快遞開始的。但在擁抱互聯網后,則會產生一個如火如荼的市場。”
“福佑卡車”就是她的創業產品。這是一個整合貨主貨物、物流經紀人和司機的平臺,通過這三方的資源匹配,以互聯網的理念、手段和技術,提高原有物流生態圈的效率,以更高效方式打破信息不對稱,節約物流成本,同時提高司機的收益。單丹丹認為,互聯網下的物流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自己的公司將在2015年底前覆蓋到全國20個城市,年收入可達3億元。
該平臺的網站中有一套完整的詢價系統,包含始發地、目的地、發貨日期、送達日期、貨物品名等諸多項目,信息簡潔明了。單丹丹認為,只有以貨運司機的思維方式來創建產品才能和這個群體更好地溝通。
傳統的物流行業在迎來互聯網后,會產生三大舊模式所無法比擬的優勢。首先是提高行業運行效率。提高貨車的使用效率。通過互聯網信息聚合,將有效匹配貨運資源,減少空車返程。單丹丹說,現在司機基本上平均要在一個地方等三天才能拉到“回頭貨”,但通過互聯網平臺,一天或者半天之內就可以找到“回頭貨”,減少無效時間,一個月可以多跑一倍路程,收入也將因此翻倍。
第二,大幅節約成本。互聯網平臺省去了多個中間環節,使貨主的運費大大降低。以北京到上海的貨運為例,平時一車貨源要倒幾次手,每次加上10%的運費,而互聯網物流平臺上直接顯示一手的貨源,費用僅需平時的70%。
第三,提高貨運司機收入,通過互聯網改變行業生態。一方面,這將改善現有從業人員收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約有3000萬名貨車司機,背后支撐的家庭供養人口不下1億人。“這部分群體經常吃儉用帶著被子住在車里,過得非常辛苦,但事實上他們的生存狀況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單丹丹說。另一方面,互聯網平臺將簡化以往物流的多個中間環節,提升效率的同時,重塑行業生態格局。
信息化成“新常態”下物流致勝關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當前是物流業最好的發展時機。2015年我國經濟增速換檔將基本完成,經濟由傳統的以要素投入、工業拉動、政府主導、高速增長為顯著特征的發展模式,向結構更合理、速度更適中的階段演化。這樣的“新常態”下,物流作為生產性服務業將迎來一輪新的發展機遇。
2014年我國發布了《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是物流產業地位進一步提升的重要標志。盡管如此,我國仍然是物流大國而非物流強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說,成本高、效率低、集約化水平不高、產業支撐度不足,誠信、標準、人才、安全、環保等軟實力不強,制約物流發展和參與現代物流國際競爭的需要。
專家指出,未來當物流業網絡布局與整合完成時,我國數千萬家的企業物流成本將被平均降低20%以上。更重要的是,每年因為車貨匹配的效率提升,貨車空載率降低,互聯網激發出的一個萬億級的貨運金融池將被盤活,工業企業效益將顯著提升。
數據顯示,中國工業企業物流費用占產品銷售額9.1%,占生產成本的30%-40%,而這一數字在發達國家只有10%-15%。企業物流費用率每降低2個百分點,則可新增企業經濟效益2萬多億元。
宏源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易歡歡對記者表示,下一個新領域將是產業互聯網,預計“互聯網+金融+產業”將重構各行業的格局,孕育出一批千億乃至萬億市值的公司。產業互聯網中的智能制造、物流平臺、交易平臺和增信平臺等與金融相結合,將產生更高的附加值。
專家認為,未來物流業的變革在于企業之間的模式競爭。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副所長汪鳴認為,我國物流業將進入以網絡化、組織化服務為主的“新常態”。各路資本和技術云集物流,推動虛實結合的物流平臺成為行業整合的突破口。物流企業的競爭也將進入模式戰,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打造全新的模式是企業在“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對策。物流與信息化的融合成為未來企業致勝的關鍵。
互聯網開啟物流新變革
2015年不斷觸網的物流業將開啟新變革。2014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要發展物流行業,同時中國制造也借此開始轉型,物流與企業的管理模式逐漸相結合,開啟了我國物流行業的新方向。2015年,“互聯網+”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物流借此成為迅速與互聯網結緣的行業。不少公司開始在“互聯網+”中尋找物流業新商機。
近一兩年來,陸續有企業推出互聯網車隊、互聯網整合物流園區、互聯網的物流交易平臺,成為以互聯網模式融入到傳統物流的商業模式,蘊含了巨大的商業潛力。在浙江嘉興,一家物流公司開發了名為“運吧”的APP產品,貨車司機或是有貨運需求的企業,可以通過此程序查詢貨車位置、加入“我的車隊”、發起運輸任務,在企業與貨車之間實現快速無縫對接,解決了物流業兩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互聯網+”與物流的不斷結合,將可能加速實現我國物流業轉型。專家表示,我國貨車平均每天有效行駛里程300公里,而美國可達到1000公里。2000多萬貨車,空載率高達40%以上,大量時間浪費在等貨、配貨上。
同時,我國公路運輸市場仍呈現小、散、亂的格局,運力掌握在貨運經濟人和個體車主手中,物流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低。這既造成車找貨、貨找車直接程序繁瑣,也造成配貨時間長、物流成本高。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此前發布的《中國采購發展報告(2014)》顯示,2013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10.2萬億元,同比增長9.3%,占GDP的比重約為17.9%,不僅高于美國、日本、德國等經濟發達國家,而且跟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當的金磚國家相比也偏高,例如印度為13.0%,巴西為11.6%。
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在于物流信息化建設,即互聯網物流的發展。重慶工商大學教授黃輝認為,傳統倉儲物流多是以“點到點”運輸為主,而現在生產經營活動更加多元化,使得傳統物流配送在運輸效率、時間成本上無法滿足需求。但在物流業和互聯網結合后,就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來協調貨物和運力間的配送關系,形成“互聯網+物流”的方式,實現物流業的變革轉型。
業內認為,物流平臺正在向互聯網邁進已在不少領域體現出來,如零擔物流平臺、公路港平臺、快遞平臺、最后一公里平臺、物流園區平臺等平臺化的發展方式都體現出各自的價值,構成了我國物流的互聯網商業形態。
高效、低價、整合——三大優勢開啟物流業的互聯網時代
投身物流行業15年的單丹丹,就在去年選擇了“互聯網+物流”的創業模式。“雖然互聯網改造了很多行業,但物流行業仍是觸網很慢的行業之一,相比其他行業,仍然很原始。不少人對物流的了解僅僅是從快遞開始的。但在擁抱互聯網后,則會產生一個如火如荼的市場。”
“福佑卡車”就是她的創業產品。這是一個整合貨主貨物、物流經紀人和司機的平臺,通過這三方的資源匹配,以互聯網的理念、手段和技術,提高原有物流生態圈的效率,以更高效方式打破信息不對稱,節約物流成本,同時提高司機的收益。單丹丹認為,互聯網下的物流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自己的公司將在2015年底前覆蓋到全國20個城市,年收入可達3億元。
該平臺的網站中有一套完整的詢價系統,包含始發地、目的地、發貨日期、送達日期、貨物品名等諸多項目,信息簡潔明了。單丹丹認為,只有以貨運司機的思維方式來創建產品才能和這個群體更好地溝通。
傳統的物流行業在迎來互聯網后,會產生三大舊模式所無法比擬的優勢。首先是提高行業運行效率。提高貨車的使用效率。通過互聯網信息聚合,將有效匹配貨運資源,減少空車返程。單丹丹說,現在司機基本上平均要在一個地方等三天才能拉到“回頭貨”,但通過互聯網平臺,一天或者半天之內就可以找到“回頭貨”,減少無效時間,一個月可以多跑一倍路程,收入也將因此翻倍。
第二,大幅節約成本。互聯網平臺省去了多個中間環節,使貨主的運費大大降低。以北京到上海的貨運為例,平時一車貨源要倒幾次手,每次加上10%的運費,而互聯網物流平臺上直接顯示一手的貨源,費用僅需平時的70%。
第三,提高貨運司機收入,通過互聯網改變行業生態。一方面,這將改善現有從業人員收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約有3000萬名貨車司機,背后支撐的家庭供養人口不下1億人。“這部分群體經常吃儉用帶著被子住在車里,過得非常辛苦,但事實上他們的生存狀況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單丹丹說。另一方面,互聯網平臺將簡化以往物流的多個中間環節,提升效率的同時,重塑行業生態格局。
信息化成“新常態”下物流致勝關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當前是物流業最好的發展時機。2015年我國經濟增速換檔將基本完成,經濟由傳統的以要素投入、工業拉動、政府主導、高速增長為顯著特征的發展模式,向結構更合理、速度更適中的階段演化。這樣的“新常態”下,物流作為生產性服務業將迎來一輪新的發展機遇。
2014年我國發布了《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是物流產業地位進一步提升的重要標志。盡管如此,我國仍然是物流大國而非物流強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說,成本高、效率低、集約化水平不高、產業支撐度不足,誠信、標準、人才、安全、環保等軟實力不強,制約物流發展和參與現代物流國際競爭的需要。
專家指出,未來當物流業網絡布局與整合完成時,我國數千萬家的企業物流成本將被平均降低20%以上。更重要的是,每年因為車貨匹配的效率提升,貨車空載率降低,互聯網激發出的一個萬億級的貨運金融池將被盤活,工業企業效益將顯著提升。
數據顯示,中國工業企業物流費用占產品銷售額9.1%,占生產成本的30%-40%,而這一數字在發達國家只有10%-15%。企業物流費用率每降低2個百分點,則可新增企業經濟效益2萬多億元。
宏源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易歡歡對記者表示,下一個新領域將是產業互聯網,預計“互聯網+金融+產業”將重構各行業的格局,孕育出一批千億乃至萬億市值的公司。產業互聯網中的智能制造、物流平臺、交易平臺和增信平臺等與金融相結合,將產生更高的附加值。
專家認為,未來物流業的變革在于企業之間的模式競爭。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副所長汪鳴認為,我國物流業將進入以網絡化、組織化服務為主的“新常態”。各路資本和技術云集物流,推動虛實結合的物流平臺成為行業整合的突破口。物流企業的競爭也將進入模式戰,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打造全新的模式是企業在“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對策。物流與信息化的融合成為未來企業致勝的關鍵。
- 上一篇: 物流新格局下傳統物流園的進與退
- 下一篇:承運毒品物流企業最高可處50萬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