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兩個中心”,蚌埠如何脫穎而出
發布日期:2019年03月19日
瀏覽:1080次
蚌埠新聞網記者陳瑤
2019年,一個全新的時間坐標。肩負重任的蚌埠迎來創新發展、擔當作為的新方略。區域中心城市要如何建設?蚌埠建成“兩個中心”有哪些資源優勢?規劃體系應如何進行創新、調整,才會在加快建設“兩個中心”的過程中實現突破?
帶著這些問題,3月18日中午,蚌埠報業傳媒集團融媒記者專訪了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尹稚。
搶搭順風車,擔起“兩個中心”建設重任
加快“兩個中心”建設,首先要明白何為中心城市。采訪一開始,尹稚就為我們詳細解釋了何為“中心城市”。尹稚認為,所謂中心城市主要指在一定地域內,一個城市形成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地或是戰略的支撐點,它的發展會帶動周邊鄰近城市或區域的發展。
尹稚說,過去對于“中心城市”這個概念的理解是看塊頭、看體量,近年來這種理解有了變化。一個地區被戴上“中心城市”的帽子后,首先應該惦記的可能不是能得到多少好處,拿到多少政策,而是對國家、地區發展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這幾年很多地區和城市提出要“創建某某級別的中心城市”,這個過程本身就很令人欽佩,首先是這個城市表達了一種自下而上的發展訴求,其次,城市自身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達到國家級、區域級對中心城市的要求。蚌埠提出了加快建設“兩個中心”的目標,一下要建兩個中心,是搶抓了難得的歷史機遇,這班車搶搭得還是非常不錯的,也是一件很有魄力的事。
全面建成“兩個中心”,“留人”是重要發力點
蚌埠已經邁出了加快“兩個中心”建設的步伐,如何發力才能跑得更快更好,成為了這個城市每一個追夢人迫切想知道的答案。
采訪中,尹稚為我們揭曉了一套參考答案,他認為,蚌埠從歷史上看,由于交通區位,一直處于皖北的交通要津,也是重要的節點,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方面來看都很重要。要適應當下新的城市發展,首先就是創新能力,這種創新能力又跟人才的聚集有關,畢竟科技創新拼的是人才,科技動能是跟著人才走的,如果一個城市不具備人才爭奪的優勢,那么很難長期維持一個中心城市的優勢地位,所以,人才爭奪成了最重要的爭奪。
如果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來看,現在的中心城市優先要打造的是和民生質量密切有關的內容,比如醫療設施水平、教育設施水平,整體的人居環境的水平。蚌埠在這些方面還是有優勢的,蚌埠聚集的科教資源全省第二。另外,在中國的土地上,山、水、湖,三者齊備的城市并不多,蚌埠的自然生態條件優越,下一步就是要使整個城市更宜居。
這種宜居不僅是看著舒服、賞心悅目。城市化進程后半程面臨的很大挑戰就是公共服務系統欠缺導致的拉力不足。
從專業的視角分析,尹稚認為對蚌埠來說,一方面要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新動能,另一方面要大力投資民生工程補短板,改善城市的公共服務整體水平,蚌埠已經有了很好的條件,下一步應該在這個領域里多做文章,這樣相對于其他周邊城市也能形成更為獨特的吸引力。
揚長避短,互聯互通
建成“兩個中心”的道路上強手如云,蚌埠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在尹稚看來,在中國整個城鎮體系中,蚌埠處于中間的過渡層級,位于這一層級的城市,要跟更高層級城市形成互聯互通,這一點蚌埠有優勢,比如距離上海、南京、合肥三個大都會城市都很近,怎么能融入大城市都市圈,需要蚌埠在這里尋找錯位發展的可能性,和它們肯定不是PK的關系,而是它們缺什么就給它們提供什么。其次,這個層級的城市還擔負著帶動更下一層級的、周圍距離比較接近的城市的發展。目前來看,無論從高校的聚集程度、科研機構的聚集程度,周邊很多城市和蚌埠都不在一個量級,蚌埠如何把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把科研優勢、教育優勢轉變為生產力優勢是很重要的一招。
放大自己的優勢,也得避開自己的劣勢。“比如蚌埠有一些旅游資源,但和風景名勝資源突出的城市比,這里的旅游資源顯然不是‘頂配’。”尹稚分析,將來蚌埠的旅游業發展不能從游山玩水、景觀欣賞方面來著重打造。既然距離上海、南京、合肥等大都會地區很近,將蚌埠打造成大都市的“后花園”,成為一個休閑、度假的區域可能更可行,發展的空間更廣闊。
實施站城一體,實現互聯互通
具體到城市規劃的細節問題,蚌埠要打造“兩個中心”又亟須在哪方面有積極的作為,尹稚從專業的角度給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回答。
蚌埠圍繞高鐵站為“兩個中心”打造了一個高鐵新城,這讓尹稚頗為欣賞。在他眼中,這是一塊比較完整的“白地”,而在這里實現一些領先周圍其他城市的高端職能,才能形成比較優勢。
“這種大型樞紐站場跟城市生活必須融為一體,不能像過去,蓋個站場就是一個站場,城市和它的融合度太低。蚌埠南站現在一天經停150多趟車,如何能把過境優勢變為停留優勢,變成實實在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往優勢,都是高鐵新城要解決的問題,這不是簡單的交通樞紐站點建設,而是交通樞紐和城市經濟生活走向高度融合的建設。”尹稚指出,隨著區域一體化的程度越來越強,市場會不斷出現新的需求,所以不必急著把這里變成高樓林立的住宅區,急著把這塊地填滿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區域型中心城市需要以自身為中心,建立和周邊城市以及縣級市之間有效的通勤范圍,不能停留在現在這種,只是有一搭無一搭,有點長途汽車聯系的關系。城際鐵路、跨城市軌道等交通問題都要逐一解決,要真正織成一張有效的互聯互通的網絡是第一位的,這張網絡的形成能使中心城市未來強化大量中心職能,放大其服務面和吸引力,這是蚌埠目前要著手考慮的。”尹稚的建議非常具體,他解釋,城際之間的交通,互聯互通的聯系,有有形的聯系,也有無形的聯系。除了功能設施的互聯互通,還有政策渠道的互聯互通,比如從這個城市跨越邊界到另一個城市,高速路上有沒有卡子,有沒有政策性的瓶頸或阻隔,如果有,如何把它拆掉,如何使聯通的摩擦率降到最小,成本降到最低。區域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的關系,要從傳統意義的簡單的競爭關系,變為協作關系,過去的發展是在“砌墻”,而互聯互通則是“拆墻”的過程,要實現更大區域的合作和聯動,這是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不一樣的地方。(完)
2019年,一個全新的時間坐標。肩負重任的蚌埠迎來創新發展、擔當作為的新方略。區域中心城市要如何建設?蚌埠建成“兩個中心”有哪些資源優勢?規劃體系應如何進行創新、調整,才會在加快建設“兩個中心”的過程中實現突破?
帶著這些問題,3月18日中午,蚌埠報業傳媒集團融媒記者專訪了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尹稚。
搶搭順風車,擔起“兩個中心”建設重任
加快“兩個中心”建設,首先要明白何為中心城市。采訪一開始,尹稚就為我們詳細解釋了何為“中心城市”。尹稚認為,所謂中心城市主要指在一定地域內,一個城市形成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地或是戰略的支撐點,它的發展會帶動周邊鄰近城市或區域的發展。
尹稚說,過去對于“中心城市”這個概念的理解是看塊頭、看體量,近年來這種理解有了變化。一個地區被戴上“中心城市”的帽子后,首先應該惦記的可能不是能得到多少好處,拿到多少政策,而是對國家、地區發展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這幾年很多地區和城市提出要“創建某某級別的中心城市”,這個過程本身就很令人欽佩,首先是這個城市表達了一種自下而上的發展訴求,其次,城市自身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達到國家級、區域級對中心城市的要求。蚌埠提出了加快建設“兩個中心”的目標,一下要建兩個中心,是搶抓了難得的歷史機遇,這班車搶搭得還是非常不錯的,也是一件很有魄力的事。
全面建成“兩個中心”,“留人”是重要發力點
蚌埠已經邁出了加快“兩個中心”建設的步伐,如何發力才能跑得更快更好,成為了這個城市每一個追夢人迫切想知道的答案。
采訪中,尹稚為我們揭曉了一套參考答案,他認為,蚌埠從歷史上看,由于交通區位,一直處于皖北的交通要津,也是重要的節點,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方面來看都很重要。要適應當下新的城市發展,首先就是創新能力,這種創新能力又跟人才的聚集有關,畢竟科技創新拼的是人才,科技動能是跟著人才走的,如果一個城市不具備人才爭奪的優勢,那么很難長期維持一個中心城市的優勢地位,所以,人才爭奪成了最重要的爭奪。
如果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來看,現在的中心城市優先要打造的是和民生質量密切有關的內容,比如醫療設施水平、教育設施水平,整體的人居環境的水平。蚌埠在這些方面還是有優勢的,蚌埠聚集的科教資源全省第二。另外,在中國的土地上,山、水、湖,三者齊備的城市并不多,蚌埠的自然生態條件優越,下一步就是要使整個城市更宜居。
這種宜居不僅是看著舒服、賞心悅目。城市化進程后半程面臨的很大挑戰就是公共服務系統欠缺導致的拉力不足。
從專業的視角分析,尹稚認為對蚌埠來說,一方面要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新動能,另一方面要大力投資民生工程補短板,改善城市的公共服務整體水平,蚌埠已經有了很好的條件,下一步應該在這個領域里多做文章,這樣相對于其他周邊城市也能形成更為獨特的吸引力。
揚長避短,互聯互通
建成“兩個中心”的道路上強手如云,蚌埠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在尹稚看來,在中國整個城鎮體系中,蚌埠處于中間的過渡層級,位于這一層級的城市,要跟更高層級城市形成互聯互通,這一點蚌埠有優勢,比如距離上海、南京、合肥三個大都會城市都很近,怎么能融入大城市都市圈,需要蚌埠在這里尋找錯位發展的可能性,和它們肯定不是PK的關系,而是它們缺什么就給它們提供什么。其次,這個層級的城市還擔負著帶動更下一層級的、周圍距離比較接近的城市的發展。目前來看,無論從高校的聚集程度、科研機構的聚集程度,周邊很多城市和蚌埠都不在一個量級,蚌埠如何把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把科研優勢、教育優勢轉變為生產力優勢是很重要的一招。
放大自己的優勢,也得避開自己的劣勢。“比如蚌埠有一些旅游資源,但和風景名勝資源突出的城市比,這里的旅游資源顯然不是‘頂配’。”尹稚分析,將來蚌埠的旅游業發展不能從游山玩水、景觀欣賞方面來著重打造。既然距離上海、南京、合肥等大都會地區很近,將蚌埠打造成大都市的“后花園”,成為一個休閑、度假的區域可能更可行,發展的空間更廣闊。
實施站城一體,實現互聯互通
具體到城市規劃的細節問題,蚌埠要打造“兩個中心”又亟須在哪方面有積極的作為,尹稚從專業的角度給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回答。
蚌埠圍繞高鐵站為“兩個中心”打造了一個高鐵新城,這讓尹稚頗為欣賞。在他眼中,這是一塊比較完整的“白地”,而在這里實現一些領先周圍其他城市的高端職能,才能形成比較優勢。
“這種大型樞紐站場跟城市生活必須融為一體,不能像過去,蓋個站場就是一個站場,城市和它的融合度太低。蚌埠南站現在一天經停150多趟車,如何能把過境優勢變為停留優勢,變成實實在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往優勢,都是高鐵新城要解決的問題,這不是簡單的交通樞紐站點建設,而是交通樞紐和城市經濟生活走向高度融合的建設。”尹稚指出,隨著區域一體化的程度越來越強,市場會不斷出現新的需求,所以不必急著把這里變成高樓林立的住宅區,急著把這塊地填滿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區域型中心城市需要以自身為中心,建立和周邊城市以及縣級市之間有效的通勤范圍,不能停留在現在這種,只是有一搭無一搭,有點長途汽車聯系的關系。城際鐵路、跨城市軌道等交通問題都要逐一解決,要真正織成一張有效的互聯互通的網絡是第一位的,這張網絡的形成能使中心城市未來強化大量中心職能,放大其服務面和吸引力,這是蚌埠目前要著手考慮的。”尹稚的建議非常具體,他解釋,城際之間的交通,互聯互通的聯系,有有形的聯系,也有無形的聯系。除了功能設施的互聯互通,還有政策渠道的互聯互通,比如從這個城市跨越邊界到另一個城市,高速路上有沒有卡子,有沒有政策性的瓶頸或阻隔,如果有,如何把它拆掉,如何使聯通的摩擦率降到最小,成本降到最低。區域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的關系,要從傳統意義的簡單的競爭關系,變為協作關系,過去的發展是在“砌墻”,而互聯互通則是“拆墻”的過程,要實現更大區域的合作和聯動,這是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不一樣的地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