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總體規劃(2017—2021年)
發布日期:2017年06月02日
瀏覽:1116次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安徽省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總體規劃(2017—2021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7年5月10日
(此件公開發布)
安徽省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總體規劃
(2017—2021年)
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對于提升發展優勢、促進經濟增長、推動民生改善意義重大。為大力推進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力爭通過幾年努力跨上一個新臺階,為建設五大發展美好安徽提供堅實支撐,制定本規劃。
一、建設基礎
(一)發展現狀。
“十二五”以來,全省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力度,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績,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商務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基礎設施承載能力顯著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綜合交通網絡能力顯著提升,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初步建立。以合肥為中心的快速鐵路網主骨架初步形成,至2016年底,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到4223公里,其中快速客運鐵路1403公里。“四縱八橫”高速公路主骨架加快形成,國省干線公路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農村公路通行條件明顯改善,全省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9758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43公里,一級公路3833公里。干線航道通航能力顯著提升,支流航道建設持續推進,主要港口建設進一步加快,蕪湖、馬鞍山、銅陵港吞吐量均突破億噸,全省高等級航道里程達1428公里,港口吞吐能力達5.1億噸,其中集裝箱吞吐能力119萬標箱。機場布局進一步完善,全省通航民用機場達到5個。
2.電網結構日趨合理,油氣管道覆蓋大部分市縣。建成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壓輸電工程,電網進入特高壓時代,進一步保障了“皖電東送”和省內電力配置需求。加強骨干電網建設,推進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各級電網協調發展。全網供電能力超過3500萬千瓦,省際電力交換能力達到1400萬千瓦,均為2010年的1.75倍,有力支撐了全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建成天然氣管道900公里,成品油管道520公里,天然氣干支線管道總里程達到2300公里,城鎮居民氣化率提高到45%,成品油管道總里程760公里,管道輸送率達到40%。
3.防洪減災能力進一步增強,水資源保障體系日益完善。全面實施“水利安徽”戰略,有效應對各類洪澇干旱災害。六年來,全省各類水利工程累計提供抗旱水源273億立方米,累計澆灌農作物面積1.77億畝。進一步治淮工程穩步推進,長江干支流治理加快實施,淮水北調干線工程基本建成并試通水成功,引江濟淮試驗工程啟動建設,大中型水庫建設有序推進。農村水利持續發展,以農村飲水安全、小型水庫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農田水利建設等為重點,全面實施惠及民生的農村水利建設,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5.8萬畝。
4.“寬帶安徽”啟動建設,網絡提速降費和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加快推進。全省光纜纖芯長度達到2778.1萬芯公里,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達到2427萬個;固定寬帶接入用戶總數達到1106.4萬戶,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為44.6%;94%以上的行政村已通光纖。電話總數達到5040.4萬戶,其中移動電話數達到4426.5萬戶。移動電話基站總數達到19.7萬個,其中3/4G基站總數14.6萬個,占比達74.1%,移動寬帶網絡基本覆蓋全部行政村;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達到3160萬戶,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超過51.4%。
5.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現代口岸和物流體系加快形成。電子商務市場主體迅速擴大,交易規模高速增長。以三只松鼠為代表的一批電子商務企業快速成長,全省各類電子商務經營主體達到30萬家,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5462億元,其中網絡零售額達到659億元。口岸體系日趨優化,全省已擁有各類口岸10個,其中一類口岸7個。物流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建成公路樞紐81個,鐵路貨運樞紐29個。園區建設初見成效,合肥成功申建國家一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安慶、阜陽、馬鞍山、蕪湖列入國家二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全省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各類物流園區80個。規模效益不斷提升,全省物流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5.4%提高到2015年的5.8%,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生產總值比重比“十二五”初降低1.3個百分點。
(二)存在問題。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全省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構建現代基礎設施體系,還存在很多短板需加快補齊。
1.路網布局不夠完善,區域和城鄉之間發展不夠平衡。高速鐵路、高等級公路覆蓋廣度和通達深度不足,至長三角、長江中游等周邊地區的部分高速公路通道能力飽和。不同交通運輸方式銜接不夠順暢,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相對滯后,多式聯運有待進一步發展。技術裝備水平存在差距,智能交通發展需進一步加快。交通運輸體制機制改革仍需深化。
2.輸電網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配電網薄弱問題仍然存在,網源協調發展難度增大,電網智能化水平需進一步提高。天然氣省級干線管網尚未形成,已建成管道里程短、密度低、覆蓋面小,管道保護工作亟待加強。
3.全省水利防洪減災體系仍不完善,中小型水利設施存在短板,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問題依然突出,部分城市防洪排澇能力不足,水環境惡化趨勢仍未根本扭轉,水利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仍未形成,水利改革發展任重道遠。
4.城鄉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和應用水平尚存較大差距,現有通信網絡設施保護力度不夠。寬帶網絡主要應用指標同發達省份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全社會互聯網應用的范圍和深度還不夠,通信和網絡使用價格仍然偏高。
5.電子商務面臨新的挑戰,區域發展嚴重不平衡,電商總體規模相對較小,本土龍頭企業缺乏,市縣電商聚集效應差,專業人才嚴重不足。口岸經濟發展不足,臨港、臨空經濟發展較為薄弱,制約了口岸物流發展,口岸建設缺乏強有力的產業支撐。物流基礎設施相對滯后,信息、技術、裝備等現代化水平偏低,能夠有效連接不同運輸方式的大型交通物流樞紐和物流園區比較缺乏。
(三)構筑高等級航道網。
以建設高等級航道、提升港口專業化水平為重點,整合岸線、港口和配套資源,加快整治長江、淮河干支流航道,優化沿江、沿淮等港口功能布局,加強分工合作,推進專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航運服務。
1.加快高等級航道網建設。推進長江干流整治,基本實現蕪湖以下航道常年維護水深達到10.5米,力爭提高到12.5米,蕪湖至安慶段提高到8米。加快淮河干流整治,將臨淮崗以下河段航道等級提高到二級、以上河段提高到三級。加快建設引江濟淮航運工程,打通江淮聯運通道,構建“兩橫一縱”航道主骨架。加快支流航道整治,打通“斷水路”,提升渦河、沱澮河、新汴河、蕭濉新河、水陽江、滁河、姑溪河、漳河、順安河、青通河、秋浦河、泉河、窯河等支流航道通航能力。加快船閘建設,消除礙航瓶頸,建設沙潁河潁上、阜陽、耿樓復線船閘,淮河臨淮崗復線船閘,澮河南坪、五河復線、臨渙船閘,新汴河團結、靈璧、宿縣船閘,渦河渦陽、蒙城船閘,擴容改造合裕線裕溪、巢湖一線船閘。2017—2021年,新增高等級航道472公里。
2.推進內河港口轉型升級。以培育皖江航運樞紐、江淮航運樞紐、淮河航運樞紐為重點,優化港口布局,加強分工合作,提升港口功能。按照市場化原則,全面整合港口資源,構建統一的沿江港口營運管理平臺,深化與上海港、寧波港、南京港戰略合作。統籌集裝箱、煤炭、建材、礦石碼頭發展,調整碼頭結構,引導大型公用碼頭和液貨、LNG等專業碼頭發展。加快發展近洋運輸、多式聯運、江海聯運、干支直達等高效集約的水路運輸組織方式。2017—2021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2.1億噸,其中集裝箱171萬標箱。
3.加快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加快連接沿江、沿淮重點港口、開發區、物流園區的集疏運鐵路、公路建設,打通“最后一公里”。完善集疏運設施,提高貨物換裝的便捷性、兼容性和安全性,降低物流成本。加強老港區集疏運通道升級改造,緩解港城矛盾。
(四)建立廣覆蓋民航運輸網。
以完善民航機場布局、提升航空運輸能力、改善通航保障條件、發展通用航空和航空物流為重點,加快民航和通用機場建設,實施既有機場改造,推進臨空經濟發展。
1.完善民航機場布局。繼續提升干線機場能力,不斷完善合肥新橋機場設施水平,適時啟動新橋機場二期建設。新建蕪湖宣城、蚌埠、亳州、宿州、滁州民航機場,實施阜陽、黃山、九華山、安慶機場改擴建,開展新建金寨民航機場,遷建安慶、黃山機場項目前期工作。
2.提升航空運輸服務水平。擴大合肥新橋機場國內航線覆蓋區域,通過與國內外大型航空公司合作,積極引入基地航空公司,加快培育本土基地航空公司,開辟和加密航線航班,基本實現與國內適航省會城市全部通航,力爭航線網絡延伸到歐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把合肥新橋機場初步建成區域性航空樞紐。培育支線航空網絡,結合全省旅游大開發,加大投入,培育國際國內航空快線,打造精品旅游航線,努力把黃山機場建成區域性旅游航空樞紐。
3.加強通用機場布局建設。根據市場需求和發展實際,編制全省通用機場布局規劃,指導各地有序開展通用機場建設,繼續推進合肥駱崗、碭山、岳西、泗縣、廬江、涇縣、蕪湖、黃山等一批通用機場建設。
4.積極發展臨空經濟。以合肥新橋機場為依托,以發展航空運輸保障服務和航空物流為重點,大力推進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建設。合理發展黃山、阜陽、九華山等既有機場臨空經濟,對蕪湖宣城等新建機場,在機場前期工作階段同步規劃臨空經濟區,實現臨空經濟區與機場統籌規劃和建設。
(五)構建堅強智能電網。
以特高壓和500千伏骨干網架為依托,優化配置能源資源,統籌各級電網協調發展,促進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建成具有信息化、互動化、自動化的堅強智能電網。
1.加強骨干網架建設。建成準東—皖南特高壓輸電線路,開工建設金寨、沙河—阜三—石店、濉溪—淝河—孔店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到2021年,新增變電站15座、變電容量4640萬千伏安、線路2574公里。形成500千伏“五縱四橫”骨干網架以及環合肥經濟圈受電環網、皖南受電與轉送環網。
2.優化地區電網結構。新建馬鞍山塔崗、合肥萬山、亳州樂土、宣城沈村等220千伏輸變電工程。到2021年,新增變電站97座、變電容量3360萬千伏安、線路7337公里。推進地區網架結構升級,形成全省12片環網運行,地區電網供電可靠性顯著提升。
3.升級改造城鄉配電網。組織實施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重點補齊農村電網短板,盡快實現城鄉電力均等化。完成小城鎮(中心村)電網改造、皖北平原地區機井通電、小康電示范縣、貧困村通動力電工程建設任務。新建宿州丁湖、滁州沃公等110千伏變電站247座,新增變電容量2571萬千伏安。新建35千伏變電站222座,新增變電容量594萬千伏安。新建10千伏配電變壓器3.7萬臺,新增變電容量1909萬千伏安。
4.提高電網智能化水平。研究推廣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及調度運行控制技術,提高電網接納和優化配置多種能源能力。新建和改造智能變電站450座、配電自動化主站16座、配電終端12000個。積極推廣智能電能表,探索“多表合一”應用和居住區電動汽車整體智能充電管理模式。建立適應交直流混聯電網、高比例清潔能源、源網荷協調互動的智能調度及安全防御體系。
(六)完善油氣管道布局。
以連接國家天然氣主干線和主要用氣市場、承擔省內天然氣輸送和跨區域調度功能的省級干線管網建設為重點,加快支線管道、獨立供氣和儲氣設施、原油成品油管道建設,著力提升全省天然氣利用水平和原油成品油儲運能力。
1.加快省級干線管網建設。建設亳州—池州(西縱線)、宿州—黃山(中縱線)、淮北—滁州(東縱線)等三條縱向干線,潁上—蚌埠、合肥—金寨、廬江—無為等三條橫向聯絡線,改造提升阜陽—宿州聯絡線能力,在干線途經的縣域合理設置分輸設施,形成“三縱四橫一環”省級主干管網。2017—2021年,新建省級干線管道1630公里。
2.加強支線管道建設。依托省級干線管網,建設覆蓋沿線縣城、主要園區、重點鄉鎮和企業的支線管道,實現天然氣支線“縣縣通”。遠離干線管道和邊遠地區、鄉鎮等,因地制宜發展獨立供氣設施。推進蕪湖LNG接收站及外輸管道項目前期工作。2017—2021年,新建支線管道1050公里。
3.完善儲氣調峰設施建設。建成合肥北城應急LNG儲配站,并在皖北、皖南、皖中各建設一座LNG儲配調峰中心,加強城市燃氣企業配套儲氣設施建設。到2021年,各市、縣形成不低于3天用氣量的儲備能力。
4.推進成品油管道建設。加快沿江和皖北等跨市成品油管道建設,加強油庫建設,提高管道對市場的覆蓋率,提升油品儲運能力。建成合肥—六安、阜陽—亳州成品油管道及配套六安、亳州油庫,推進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金陵石化、蕪湖—宣城—湖州、蚌埠—宿州—淮北、淮南—滁州—天長成品油管道項目前期工作。2017—2021年,新增成品油管道250公里。
(七)構建現代水利支撐體系。
加快實施一批重點水利項目,積極推進水利改革,強化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形成較為完善的“點、線、面”相結合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和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水利管理體制機制。
1.完善防洪保安基礎設施網絡。實施淮河干流行蓄洪區調整和建設、淮河干流一般堤防加固、淮河流域蓄滯洪區安全建設與管理、淮河行蓄洪區及淮干灘區居民遷建工程,懷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沿淮行蓄洪區等其他洼地治理等進一步治淮重點工程;實施長江崩岸應急治理、銅陵河段和馬鞍山河段二期整治、蕪湖和安慶河段整治、華陽河蓄滯洪區建設工程,重點洲灘圩垸整治,以及新安江綜合治理工程。補齊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重點區域排澇能力建設、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重點湖泊防洪綜合治理等防洪短板,加快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
2.構筑供水安全保障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引江濟淮骨干工程和輸配水配套工程,實施駟馬山引江補淮工程,完成淮水北調等引調水工程。加快下滸山、月潭、江巷等大型水庫和糧長門、揚溪源等中型水庫建設,開工建設牛嶺、鳳凰山水庫工程。力爭實施臨淮崗樞紐綜合利用工程,加大城市應急和備用水源、抗旱水源等工程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繼續開展淠史杭、駟馬山、茨淮新河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加快港口灣灌區、江巷灌區和下滸山水庫灌區前期工作,力爭盡快開工建設。
3.健全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基礎設施網絡。圍繞生態文明和生態強省建設,推進淮北平原區、皖西大別山區、長江流域與新安江流域支流水系等重點區域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利用現有自然河湖水系、調蓄工程和引排工程,結合江河湖庫互聯互通工程建設,加強巢湖、菜子湖、華陽河湖泊群、陳瑤湖、白蕩湖、瓦埠湖等重要湖泊與主要河流的水生態修復與保護。實施水土保持、水生態文明城市和水環境優美鄉村建設,切實守護好綠水青山。
4.建設水利信息化基礎設施網絡。在充分利用現有信息系統基礎上,重點實施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三期)、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二期)、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基層防洪預報預警體系、水土保持管理系統、農村水利管理系統、水利工程管理系統、水生態監控與監督系統等業務支撐工程,加強水利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整合共享水信息基礎平臺和水利大數據中心,實施水利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八)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完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加快“寬帶安徽”建設,提升信息基礎設施能力,推進通信服務業發展,深化寬帶網絡應用。
1.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互聯網骨干網和城域網結構優化和關鍵環節擴容,提升骨干網傳輸和交換能力。加快城市光纖到戶和農村光纖到村進程。推動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和鐵塔公司加快基站和室內分布系統統籌建設,持續加強城鎮地區移動寬帶網絡深度覆蓋,著力開展4G網絡建設、優化工作,擴大4G網絡在城鄉公共區域、重點場所覆蓋范圍,保障網絡質量,提高服務水平。落實國務院關于完善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要求,注重與精準扶貧緊密銜接,加大政策扶持和資源傾斜力度,加快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擴大寬帶網絡在農村的有效覆蓋。推進5G試驗網的建設和試商用進程。
2.持續提升網絡服務水平。有序開放電信業務市場,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電信業,繼續推進移動通信轉售業務開放試點。指導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增強服務能力,多措并舉,實現網絡資費合理下降。鼓勵電信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在網費明顯偏高的城市地區和業務領域開展寬帶免費提速和降價活動。推動電信企業加大管理機制創新力度,促進向數字化、移動互聯網化、融合創新等方向轉型。以寬帶網絡建設、內容業務創新推廣、用戶普及應用為重點,持續推動三網融合。完善網絡安全防范體系,加強通訊信息詐騙防范治理。加快移動互聯網惡意程序監測和處置、異常流量監控、電信網詐騙電話防范系統等技術手段建設。
3.深化各行業寬帶網絡應用。開展寬帶在各行業的應用創新與示范,大力推進農業物聯網試點省建設,啟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推動社區管理與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深化寬帶網絡在衛生、民政和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應用,提高寬帶公共服務水平。大力發展基于寬帶的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產業和旅游服務業。深入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積極培育網絡化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生產新模式;推進工業企業在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工業電子商務方面的示范應用。精心打造互聯網“雙創”平臺,建設面向中小企業的“雙創”服務體系,支持制造業骨干企業、互聯網企業、基礎電信運營企業面向服務對象打造“雙創”服務平臺,構建低門檻、低成本、廣覆蓋、高效協同的“雙創”新環境。
現將《安徽省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總體規劃(2017—2021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7年5月10日
(此件公開發布)
安徽省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總體規劃
(2017—2021年)
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對于提升發展優勢、促進經濟增長、推動民生改善意義重大。為大力推進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力爭通過幾年努力跨上一個新臺階,為建設五大發展美好安徽提供堅實支撐,制定本規劃。
一、建設基礎
(一)發展現狀。
“十二五”以來,全省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力度,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績,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商務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基礎設施承載能力顯著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綜合交通網絡能力顯著提升,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初步建立。以合肥為中心的快速鐵路網主骨架初步形成,至2016年底,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到4223公里,其中快速客運鐵路1403公里。“四縱八橫”高速公路主骨架加快形成,國省干線公路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農村公路通行條件明顯改善,全省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9758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43公里,一級公路3833公里。干線航道通航能力顯著提升,支流航道建設持續推進,主要港口建設進一步加快,蕪湖、馬鞍山、銅陵港吞吐量均突破億噸,全省高等級航道里程達1428公里,港口吞吐能力達5.1億噸,其中集裝箱吞吐能力119萬標箱。機場布局進一步完善,全省通航民用機場達到5個。
2.電網結構日趨合理,油氣管道覆蓋大部分市縣。建成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壓輸電工程,電網進入特高壓時代,進一步保障了“皖電東送”和省內電力配置需求。加強骨干電網建設,推進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各級電網協調發展。全網供電能力超過3500萬千瓦,省際電力交換能力達到1400萬千瓦,均為2010年的1.75倍,有力支撐了全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建成天然氣管道900公里,成品油管道520公里,天然氣干支線管道總里程達到2300公里,城鎮居民氣化率提高到45%,成品油管道總里程760公里,管道輸送率達到40%。
3.防洪減災能力進一步增強,水資源保障體系日益完善。全面實施“水利安徽”戰略,有效應對各類洪澇干旱災害。六年來,全省各類水利工程累計提供抗旱水源273億立方米,累計澆灌農作物面積1.77億畝。進一步治淮工程穩步推進,長江干支流治理加快實施,淮水北調干線工程基本建成并試通水成功,引江濟淮試驗工程啟動建設,大中型水庫建設有序推進。農村水利持續發展,以農村飲水安全、小型水庫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農田水利建設等為重點,全面實施惠及民生的農村水利建設,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5.8萬畝。
4.“寬帶安徽”啟動建設,網絡提速降費和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加快推進。全省光纜纖芯長度達到2778.1萬芯公里,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達到2427萬個;固定寬帶接入用戶總數達到1106.4萬戶,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為44.6%;94%以上的行政村已通光纖。電話總數達到5040.4萬戶,其中移動電話數達到4426.5萬戶。移動電話基站總數達到19.7萬個,其中3/4G基站總數14.6萬個,占比達74.1%,移動寬帶網絡基本覆蓋全部行政村;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達到3160萬戶,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超過51.4%。
5.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現代口岸和物流體系加快形成。電子商務市場主體迅速擴大,交易規模高速增長。以三只松鼠為代表的一批電子商務企業快速成長,全省各類電子商務經營主體達到30萬家,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5462億元,其中網絡零售額達到659億元。口岸體系日趨優化,全省已擁有各類口岸10個,其中一類口岸7個。物流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建成公路樞紐81個,鐵路貨運樞紐29個。園區建設初見成效,合肥成功申建國家一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安慶、阜陽、馬鞍山、蕪湖列入國家二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全省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各類物流園區80個。規模效益不斷提升,全省物流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5.4%提高到2015年的5.8%,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生產總值比重比“十二五”初降低1.3個百分點。
(二)存在問題。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全省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構建現代基礎設施體系,還存在很多短板需加快補齊。
1.路網布局不夠完善,區域和城鄉之間發展不夠平衡。高速鐵路、高等級公路覆蓋廣度和通達深度不足,至長三角、長江中游等周邊地區的部分高速公路通道能力飽和。不同交通運輸方式銜接不夠順暢,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相對滯后,多式聯運有待進一步發展。技術裝備水平存在差距,智能交通發展需進一步加快。交通運輸體制機制改革仍需深化。
2.輸電網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配電網薄弱問題仍然存在,網源協調發展難度增大,電網智能化水平需進一步提高。天然氣省級干線管網尚未形成,已建成管道里程短、密度低、覆蓋面小,管道保護工作亟待加強。
3.全省水利防洪減災體系仍不完善,中小型水利設施存在短板,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問題依然突出,部分城市防洪排澇能力不足,水環境惡化趨勢仍未根本扭轉,水利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仍未形成,水利改革發展任重道遠。
4.城鄉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和應用水平尚存較大差距,現有通信網絡設施保護力度不夠。寬帶網絡主要應用指標同發達省份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全社會互聯網應用的范圍和深度還不夠,通信和網絡使用價格仍然偏高。
5.電子商務面臨新的挑戰,區域發展嚴重不平衡,電商總體規模相對較小,本土龍頭企業缺乏,市縣電商聚集效應差,專業人才嚴重不足。口岸經濟發展不足,臨港、臨空經濟發展較為薄弱,制約了口岸物流發展,口岸建設缺乏強有力的產業支撐。物流基礎設施相對滯后,信息、技術、裝備等現代化水平偏低,能夠有效連接不同運輸方式的大型交通物流樞紐和物流園區比較缺乏。
(三)構筑高等級航道網。
以建設高等級航道、提升港口專業化水平為重點,整合岸線、港口和配套資源,加快整治長江、淮河干支流航道,優化沿江、沿淮等港口功能布局,加強分工合作,推進專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航運服務。
1.加快高等級航道網建設。推進長江干流整治,基本實現蕪湖以下航道常年維護水深達到10.5米,力爭提高到12.5米,蕪湖至安慶段提高到8米。加快淮河干流整治,將臨淮崗以下河段航道等級提高到二級、以上河段提高到三級。加快建設引江濟淮航運工程,打通江淮聯運通道,構建“兩橫一縱”航道主骨架。加快支流航道整治,打通“斷水路”,提升渦河、沱澮河、新汴河、蕭濉新河、水陽江、滁河、姑溪河、漳河、順安河、青通河、秋浦河、泉河、窯河等支流航道通航能力。加快船閘建設,消除礙航瓶頸,建設沙潁河潁上、阜陽、耿樓復線船閘,淮河臨淮崗復線船閘,澮河南坪、五河復線、臨渙船閘,新汴河團結、靈璧、宿縣船閘,渦河渦陽、蒙城船閘,擴容改造合裕線裕溪、巢湖一線船閘。2017—2021年,新增高等級航道472公里。
2.推進內河港口轉型升級。以培育皖江航運樞紐、江淮航運樞紐、淮河航運樞紐為重點,優化港口布局,加強分工合作,提升港口功能。按照市場化原則,全面整合港口資源,構建統一的沿江港口營運管理平臺,深化與上海港、寧波港、南京港戰略合作。統籌集裝箱、煤炭、建材、礦石碼頭發展,調整碼頭結構,引導大型公用碼頭和液貨、LNG等專業碼頭發展。加快發展近洋運輸、多式聯運、江海聯運、干支直達等高效集約的水路運輸組織方式。2017—2021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2.1億噸,其中集裝箱171萬標箱。
3.加快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加快連接沿江、沿淮重點港口、開發區、物流園區的集疏運鐵路、公路建設,打通“最后一公里”。完善集疏運設施,提高貨物換裝的便捷性、兼容性和安全性,降低物流成本。加強老港區集疏運通道升級改造,緩解港城矛盾。
(四)建立廣覆蓋民航運輸網。
以完善民航機場布局、提升航空運輸能力、改善通航保障條件、發展通用航空和航空物流為重點,加快民航和通用機場建設,實施既有機場改造,推進臨空經濟發展。
1.完善民航機場布局。繼續提升干線機場能力,不斷完善合肥新橋機場設施水平,適時啟動新橋機場二期建設。新建蕪湖宣城、蚌埠、亳州、宿州、滁州民航機場,實施阜陽、黃山、九華山、安慶機場改擴建,開展新建金寨民航機場,遷建安慶、黃山機場項目前期工作。
2.提升航空運輸服務水平。擴大合肥新橋機場國內航線覆蓋區域,通過與國內外大型航空公司合作,積極引入基地航空公司,加快培育本土基地航空公司,開辟和加密航線航班,基本實現與國內適航省會城市全部通航,力爭航線網絡延伸到歐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把合肥新橋機場初步建成區域性航空樞紐。培育支線航空網絡,結合全省旅游大開發,加大投入,培育國際國內航空快線,打造精品旅游航線,努力把黃山機場建成區域性旅游航空樞紐。
3.加強通用機場布局建設。根據市場需求和發展實際,編制全省通用機場布局規劃,指導各地有序開展通用機場建設,繼續推進合肥駱崗、碭山、岳西、泗縣、廬江、涇縣、蕪湖、黃山等一批通用機場建設。
4.積極發展臨空經濟。以合肥新橋機場為依托,以發展航空運輸保障服務和航空物流為重點,大力推進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建設。合理發展黃山、阜陽、九華山等既有機場臨空經濟,對蕪湖宣城等新建機場,在機場前期工作階段同步規劃臨空經濟區,實現臨空經濟區與機場統籌規劃和建設。
(五)構建堅強智能電網。
以特高壓和500千伏骨干網架為依托,優化配置能源資源,統籌各級電網協調發展,促進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建成具有信息化、互動化、自動化的堅強智能電網。
1.加強骨干網架建設。建成準東—皖南特高壓輸電線路,開工建設金寨、沙河—阜三—石店、濉溪—淝河—孔店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到2021年,新增變電站15座、變電容量4640萬千伏安、線路2574公里。形成500千伏“五縱四橫”骨干網架以及環合肥經濟圈受電環網、皖南受電與轉送環網。
2.優化地區電網結構。新建馬鞍山塔崗、合肥萬山、亳州樂土、宣城沈村等220千伏輸變電工程。到2021年,新增變電站97座、變電容量3360萬千伏安、線路7337公里。推進地區網架結構升級,形成全省12片環網運行,地區電網供電可靠性顯著提升。
3.升級改造城鄉配電網。組織實施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重點補齊農村電網短板,盡快實現城鄉電力均等化。完成小城鎮(中心村)電網改造、皖北平原地區機井通電、小康電示范縣、貧困村通動力電工程建設任務。新建宿州丁湖、滁州沃公等110千伏變電站247座,新增變電容量2571萬千伏安。新建35千伏變電站222座,新增變電容量594萬千伏安。新建10千伏配電變壓器3.7萬臺,新增變電容量1909萬千伏安。
4.提高電網智能化水平。研究推廣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及調度運行控制技術,提高電網接納和優化配置多種能源能力。新建和改造智能變電站450座、配電自動化主站16座、配電終端12000個。積極推廣智能電能表,探索“多表合一”應用和居住區電動汽車整體智能充電管理模式。建立適應交直流混聯電網、高比例清潔能源、源網荷協調互動的智能調度及安全防御體系。
(六)完善油氣管道布局。
以連接國家天然氣主干線和主要用氣市場、承擔省內天然氣輸送和跨區域調度功能的省級干線管網建設為重點,加快支線管道、獨立供氣和儲氣設施、原油成品油管道建設,著力提升全省天然氣利用水平和原油成品油儲運能力。
1.加快省級干線管網建設。建設亳州—池州(西縱線)、宿州—黃山(中縱線)、淮北—滁州(東縱線)等三條縱向干線,潁上—蚌埠、合肥—金寨、廬江—無為等三條橫向聯絡線,改造提升阜陽—宿州聯絡線能力,在干線途經的縣域合理設置分輸設施,形成“三縱四橫一環”省級主干管網。2017—2021年,新建省級干線管道1630公里。
2.加強支線管道建設。依托省級干線管網,建設覆蓋沿線縣城、主要園區、重點鄉鎮和企業的支線管道,實現天然氣支線“縣縣通”。遠離干線管道和邊遠地區、鄉鎮等,因地制宜發展獨立供氣設施。推進蕪湖LNG接收站及外輸管道項目前期工作。2017—2021年,新建支線管道1050公里。
3.完善儲氣調峰設施建設。建成合肥北城應急LNG儲配站,并在皖北、皖南、皖中各建設一座LNG儲配調峰中心,加強城市燃氣企業配套儲氣設施建設。到2021年,各市、縣形成不低于3天用氣量的儲備能力。
4.推進成品油管道建設。加快沿江和皖北等跨市成品油管道建設,加強油庫建設,提高管道對市場的覆蓋率,提升油品儲運能力。建成合肥—六安、阜陽—亳州成品油管道及配套六安、亳州油庫,推進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金陵石化、蕪湖—宣城—湖州、蚌埠—宿州—淮北、淮南—滁州—天長成品油管道項目前期工作。2017—2021年,新增成品油管道250公里。
(七)構建現代水利支撐體系。
加快實施一批重點水利項目,積極推進水利改革,強化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形成較為完善的“點、線、面”相結合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和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水利管理體制機制。
1.完善防洪保安基礎設施網絡。實施淮河干流行蓄洪區調整和建設、淮河干流一般堤防加固、淮河流域蓄滯洪區安全建設與管理、淮河行蓄洪區及淮干灘區居民遷建工程,懷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沿淮行蓄洪區等其他洼地治理等進一步治淮重點工程;實施長江崩岸應急治理、銅陵河段和馬鞍山河段二期整治、蕪湖和安慶河段整治、華陽河蓄滯洪區建設工程,重點洲灘圩垸整治,以及新安江綜合治理工程。補齊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重點區域排澇能力建設、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重點湖泊防洪綜合治理等防洪短板,加快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
2.構筑供水安全保障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引江濟淮骨干工程和輸配水配套工程,實施駟馬山引江補淮工程,完成淮水北調等引調水工程。加快下滸山、月潭、江巷等大型水庫和糧長門、揚溪源等中型水庫建設,開工建設牛嶺、鳳凰山水庫工程。力爭實施臨淮崗樞紐綜合利用工程,加大城市應急和備用水源、抗旱水源等工程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繼續開展淠史杭、駟馬山、茨淮新河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加快港口灣灌區、江巷灌區和下滸山水庫灌區前期工作,力爭盡快開工建設。
3.健全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基礎設施網絡。圍繞生態文明和生態強省建設,推進淮北平原區、皖西大別山區、長江流域與新安江流域支流水系等重點區域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利用現有自然河湖水系、調蓄工程和引排工程,結合江河湖庫互聯互通工程建設,加強巢湖、菜子湖、華陽河湖泊群、陳瑤湖、白蕩湖、瓦埠湖等重要湖泊與主要河流的水生態修復與保護。實施水土保持、水生態文明城市和水環境優美鄉村建設,切實守護好綠水青山。
4.建設水利信息化基礎設施網絡。在充分利用現有信息系統基礎上,重點實施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三期)、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二期)、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基層防洪預報預警體系、水土保持管理系統、農村水利管理系統、水利工程管理系統、水生態監控與監督系統等業務支撐工程,加強水利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整合共享水信息基礎平臺和水利大數據中心,實施水利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八)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完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加快“寬帶安徽”建設,提升信息基礎設施能力,推進通信服務業發展,深化寬帶網絡應用。
1.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互聯網骨干網和城域網結構優化和關鍵環節擴容,提升骨干網傳輸和交換能力。加快城市光纖到戶和農村光纖到村進程。推動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和鐵塔公司加快基站和室內分布系統統籌建設,持續加強城鎮地區移動寬帶網絡深度覆蓋,著力開展4G網絡建設、優化工作,擴大4G網絡在城鄉公共區域、重點場所覆蓋范圍,保障網絡質量,提高服務水平。落實國務院關于完善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要求,注重與精準扶貧緊密銜接,加大政策扶持和資源傾斜力度,加快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擴大寬帶網絡在農村的有效覆蓋。推進5G試驗網的建設和試商用進程。
2.持續提升網絡服務水平。有序開放電信業務市場,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電信業,繼續推進移動通信轉售業務開放試點。指導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增強服務能力,多措并舉,實現網絡資費合理下降。鼓勵電信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在網費明顯偏高的城市地區和業務領域開展寬帶免費提速和降價活動。推動電信企業加大管理機制創新力度,促進向數字化、移動互聯網化、融合創新等方向轉型。以寬帶網絡建設、內容業務創新推廣、用戶普及應用為重點,持續推動三網融合。完善網絡安全防范體系,加強通訊信息詐騙防范治理。加快移動互聯網惡意程序監測和處置、異常流量監控、電信網詐騙電話防范系統等技術手段建設。
3.深化各行業寬帶網絡應用。開展寬帶在各行業的應用創新與示范,大力推進農業物聯網試點省建設,啟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推動社區管理與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深化寬帶網絡在衛生、民政和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應用,提高寬帶公共服務水平。大力發展基于寬帶的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產業和旅游服務業。深入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積極培育網絡化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生產新模式;推進工業企業在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工業電子商務方面的示范應用。精心打造互聯網“雙創”平臺,建設面向中小企業的“雙創”服務體系,支持制造業骨干企業、互聯網企業、基礎電信運營企業面向服務對象打造“雙創”服務平臺,構建低門檻、低成本、廣覆蓋、高效協同的“雙創”新環境。
- 上一篇: 蚌埠皖北徽商物流港躋身首批省級示范物流園區
- 下一篇:五河境內兩座大橋將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