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好了 日子美了 咱們心里甜滋滋
發布日期:2018年01月17日
瀏覽:1078次
蚌埠新聞網記者靳瑾
“老話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我看現在要改改,叫‘走千走萬,還是淮河兩岸’。”2018年1月3日,王林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正趕上新年第一場大雪。呼吸著故土清冽的空氣,他豎著大拇指說,離家在外十幾年,蚌埠比記憶中的樣子更美了:“環境比以前整潔多了,而且樹多了,公園也多了,好!”
王林是龍子湖區李樓鄉人。順著他的腳步,是干凈整潔的道路、房前房后綠樹成蔭。特別是過去田間地頭、房前屋后、道路沿線堆積的陳年垃圾都清運一空。環境清爽,人也舒爽。
不止是李樓鄉,在我市各個鄉鎮的大街小巷,大家都切身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而這也是市行政執法局2017年深化美麗鄉村建設,一體化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整治“三大革命”民生工程帶來的成果。通過引進社會資本,穩步推進農村垃圾治理市場化運作,目前三縣六區11個市場化項目共完成投資21.72億元,覆蓋農村人口258.52萬。
市行政執法局市容科科長何嘯黎介紹說,今年我市開展了農村陳年垃圾殲滅戰,在全市57個鄉鎮、914個行政村開展全域集中清理;并提前完成了全市六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的排查整治工作;還建立和完善了農村環衛保潔隊伍,合理布局農村生活垃圾轉運站、收集點、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科學配置生活垃圾收運車輛,逐步改造或停用露天垃圾池等敞開式收集場所。“三縣六區全部通過了農村垃圾省級驗收。”何嘯黎說,沒有了“垃圾圍村”,城鄉環境的“顏值”提升了,群眾紛紛點贊。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7年以來,市行政執法局、環保局等部門狠抓大氣污染治理,持續推進水、氣和土壤污染防治,全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等民生工程,努力改善城鄉居民人居環境,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以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呼吸的空氣為例,2017年前十一個月,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62.3%,PM2.5和PM10濃度較前年同期都有所下降。
“我們開展了藍天行動,大力整治工業廢氣、城市揚塵、機動車尾氣和餐飲油煙污染,城市中環線內7家商砼企業全部關停,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市環保局副局長陳運介紹說,2017年我市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全面深入的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市的環境質量穩步改善,人民群眾的環境獲得感不斷提升。
數字是最好的證明。2017年1到11月份,淮河干流蚌埠段總體水質類別為III類,境內淮河支流五個監測斷面水質類別均達到水環境功能區劃要求,7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12個地下水保護點位水質全部符合國家考核要求;降水未出現酸雨;城市道路交通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68.6分貝,整座城市更加美麗宜居。
有了好環境,還要好房子。作為全國首批棚戶區改造試點城市,我市將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作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2016年底在全國率先完成老工業基地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的目標任務,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提升。“截至目前,我市共改造集中連片棚戶區、城中村247個,建設安置房1280萬平方米,89000戶已回遷安置。”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17年我市還首次將農業轉移等非戶籍家庭納入保障范圍,并進行了市本級農業轉移人口專項配租搖號,幫助更多人群實現了“安居夢”。
與此同時,我市也在著力打造蚌埠的山水名片,開展城市增綠提質行動,建成了一大批城市游園和綠地。“2017年新建街頭綠地、游園20個,新增園林綠化面積344萬平方米。”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我市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0.02%,人均公園面積13.03平方米,城市真正融入了自然之中。(完)
“老話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我看現在要改改,叫‘走千走萬,還是淮河兩岸’。”2018年1月3日,王林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正趕上新年第一場大雪。呼吸著故土清冽的空氣,他豎著大拇指說,離家在外十幾年,蚌埠比記憶中的樣子更美了:“環境比以前整潔多了,而且樹多了,公園也多了,好!”
王林是龍子湖區李樓鄉人。順著他的腳步,是干凈整潔的道路、房前房后綠樹成蔭。特別是過去田間地頭、房前屋后、道路沿線堆積的陳年垃圾都清運一空。環境清爽,人也舒爽。
不止是李樓鄉,在我市各個鄉鎮的大街小巷,大家都切身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而這也是市行政執法局2017年深化美麗鄉村建設,一體化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整治“三大革命”民生工程帶來的成果。通過引進社會資本,穩步推進農村垃圾治理市場化運作,目前三縣六區11個市場化項目共完成投資21.72億元,覆蓋農村人口258.52萬。
市行政執法局市容科科長何嘯黎介紹說,今年我市開展了農村陳年垃圾殲滅戰,在全市57個鄉鎮、914個行政村開展全域集中清理;并提前完成了全市六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的排查整治工作;還建立和完善了農村環衛保潔隊伍,合理布局農村生活垃圾轉運站、收集點、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科學配置生活垃圾收運車輛,逐步改造或停用露天垃圾池等敞開式收集場所。“三縣六區全部通過了農村垃圾省級驗收。”何嘯黎說,沒有了“垃圾圍村”,城鄉環境的“顏值”提升了,群眾紛紛點贊。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7年以來,市行政執法局、環保局等部門狠抓大氣污染治理,持續推進水、氣和土壤污染防治,全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等民生工程,努力改善城鄉居民人居環境,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以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呼吸的空氣為例,2017年前十一個月,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62.3%,PM2.5和PM10濃度較前年同期都有所下降。
“我們開展了藍天行動,大力整治工業廢氣、城市揚塵、機動車尾氣和餐飲油煙污染,城市中環線內7家商砼企業全部關停,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市環保局副局長陳運介紹說,2017年我市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全面深入的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市的環境質量穩步改善,人民群眾的環境獲得感不斷提升。
數字是最好的證明。2017年1到11月份,淮河干流蚌埠段總體水質類別為III類,境內淮河支流五個監測斷面水質類別均達到水環境功能區劃要求,7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12個地下水保護點位水質全部符合國家考核要求;降水未出現酸雨;城市道路交通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68.6分貝,整座城市更加美麗宜居。
有了好環境,還要好房子。作為全國首批棚戶區改造試點城市,我市將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作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2016年底在全國率先完成老工業基地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的目標任務,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提升。“截至目前,我市共改造集中連片棚戶區、城中村247個,建設安置房1280萬平方米,89000戶已回遷安置。”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17年我市還首次將農業轉移等非戶籍家庭納入保障范圍,并進行了市本級農業轉移人口專項配租搖號,幫助更多人群實現了“安居夢”。
與此同時,我市也在著力打造蚌埠的山水名片,開展城市增綠提質行動,建成了一大批城市游園和綠地。“2017年新建街頭綠地、游園20個,新增園林綠化面積344萬平方米。”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我市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0.02%,人均公園面積13.03平方米,城市真正融入了自然之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