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淮河蚌埠段實現生態蝶變
安徽省蚌埠市地處淮河中下游,是淮河流域中心城市和皖北區域中心城市。淮河流域橫跨五省,從蚌埠市穿城而過,是蚌埠人民的“母親河”。
蚌埠市以實施淮河蚌埠主城區段防洪交通生態綜合治理工程(以下簡稱“靚淮河”工程)為抓手,以建設“堤固、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城市中心公園為目標,打造淮河流域生態系統治理樣板。2023年,“靚淮河”工程被生態環境部作為全國“推進生態環境重大工程實施”典型案例發布推介,獲評安徽省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十佳”創新案例。
民之所呼、必有所應,“靚淮河”工程應運而生
由于淮河“兩頭翹、中間洼”的特性,加上常年分洪、行洪、蓄洪,洪水攜裹泥沙沉淀,抬高河床,淤積成灘,河道縮窄,導致洪水下泄不暢,航運船舶擱淺;河道灘地亂搭亂建、亂耕亂種、放牛放羊、偷倒垃圾等行為屢禁不止,淮河蚌埠主城區段一度成為城市臟亂差的“集中帶”,讓百姓“臨河不見河、近水難親水”。如何讓淮河美起來、靚起來,成為蚌埠人民長期以來的共同夙愿。
“靚淮河”工程西起懷遠荊涂大橋,東至長淮衛大橋,全長26公里(其中一期工程8公里),治理面積52平方公里,以“一川清、兩灘靚、三脈通、十景紅”為總體布局,實施包括河道切灘、清淤疏浚、生態修復、建設濕地公園等工程,推動蚌埠從“跨河發展”向“擁河發展”轉變。
“靚淮河”工程秉持生態優先、民生福祉與防洪排澇、地域特色兼容的理念,著力夯實生態根基、涵養生態系統,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提升淮河流域生態建設水平;著眼將生態環境轉化為普惠民生,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增強岸線灘涂的觀賞性、功能性和參與體驗性,讓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將淮河文化、雙墩文化、大禹文化等具有蚌埠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元素在規劃中有機融合,讓蚌埠特色在淮河蚌埠段生態經濟帶中充分彰顯。
生態改善、人水和諧,“靚淮河”工程成效初顯
蚌埠市著重在保護和修復淮河生態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治理,水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改善。
水環境質量更加優美。蚌埠市利用河灘濕地,因地制宜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入淮排污口濕地公園,強化水體自凈能力,年凈化污水處理廠尾水約900萬噸。2024年1月—9月,主城區出境沫河口國控斷面COD均值13.1mg/L,氨氮均值0.1mg/L,達到Ⅱ類水質標準,好于2023年同期的Ⅲ類水質,也好于主城區入境蚌埠閘上國控斷面的Ⅲ類水質;主城區出境沫河口國控斷面水質指數由2023年同期的5.1535下降到4.6310。
水資源利用更加合理。結合淮河豐水期短、枯水期長、豐枯水位變化大的特點,蚌埠市階梯式利用灘涂地,豐水期過洪,枯水期變身“城市客廳”“市民公園”,枯水期新增蓄水480萬立方米,全面提升“留水”“用水”效益。“靚淮河”工程一期建成后,蚌埠吳家渡水文站連年穩定達到48.35立方米/秒的生態流量保障目標要求。
水生態系統更加健康。蚌埠市因地制宜保護建設親水生態岸線,自然岸線率達到86.4%。上游設置淮河荊涂峽鯉和長吻鮠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淮河蚌埠段四大家魚和長春鳊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通過實施禁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等措施,加大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力度。
水安全保障更加堅實。新建龍子湖樞紐工程,使城市東片區排澇標準從2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實施河道切灘、拓槽、疏浚、清淤,主河道拓寬至500米,主河槽泄洪斷面增大30%;利用清淤棄土加固堤壩背水面,構筑堤頂寬度35米—65米的“超級堤防”,連續兩年經受淮河洪峰考驗。
人水和諧共生更加融洽。利用棄土堆砌的高位灘涂地,建設籃球、網球、足球、沙灘排球等體育場地共15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7萬人規模的體育鍛煉,成為蚌埠市民休閑娛樂、鍛煉養生最大的“臨水健身基地”“濱河體育公園”。
城市公園、會客四方,“靚淮河”工程成為示范
“靚淮河”工程將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充分結合,推動淮河流域生態治理呈現綜合效應。
打造生態治理樣板,推動淮河流域生態治理體系現代化。明確將生態資源和生態規律置于首位,在保護和修復淮河生態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治理,厚植生態根基、彰顯生態優勢、放大生態效應。增強“綠化”功能,“靚淮河”工程將新增河道水面4000畝、濕地水面2600畝、新增城市綠地1.2萬畝,成為貫穿東西的“生態綠軸”。增強“凈水”功能,建設入淮排污口濕地公園,年凈化污水約900萬噸,有力推動水生態共享、一體化融合發展。增強示范功能,加強淮河流域一體化發展全域謀劃和頂層設計,探索一體化推進、先行示范的共同行為準則,加強一體化示范區與周邊區域聯動發展。
挖掘生態經濟價值,促進綠水青山更好轉化為金山銀山。提升了城市形象,通過生態系統治理、沿線路網建設、區域環境更新,淮河沿岸面貌顯著改善,中心城區形象顯著提升。激活了沿岸經濟,隨著“靚淮河”工程的效益不斷顯現,有效推動人氣向沿岸集聚、商業布點向沿岸集中,有力撬動兩岸商業、文化、觀光等產業發展。優化了城市發展格局,“靚淮河”工程把淮河主城區段的生態資源有效轉化為經濟資源、發展資源,實現了城市從依河發展到跨河發展進而到擁河發展。
統籌協同綜合施策,提升淮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持續性。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施策,由單向思維的“治水”轉為綜合思維的“興水”,實現了“水清、河暢、堤固、岸綠、景美、人和、業興”的綜合效應。積極打造“生態綠軸、文化長廊、城市客廳、市民公園”,既保護了淮河自然生態,又彰顯了淮河人文特質,更順應了城市發展需要和兩岸群眾生活需求。
- 上一篇: 沒有了!
- 下一篇:《人民日報》:《淮河水資源調度方案》批復